今年学界前沿有哪些?7000字推文全部覆盖……
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后台回复“冬令营”,走好入门第一步后台回复“复试训练营”,一举纵横笔试面试后台回复“全程班”,明年此时青云上
家人们,今天的推文是7000字的纯干货,这些干货是一些权威的、前沿的、含金量100%的论文。
不管是对于复试的宝子,还是对于刚刚备考的宝子,
这一篇推文都建议大家——全部打印背诵!
它就是这么实用,也是那么对老师“胃口”!
话不宜迟,接受知识的洗礼吧!!!
智媒时代生态环境舆论特征与建设性叙事策略
作者:喻国明,杨雅,滕文强,苏芳
网络首发日期:2024-2-26
【播播点拨】
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智媒时代的网络舆论总体现状与特征。比如舆论主体—从精英到普罗大众,从常人到生成式“新常人”;舆论传播介质—从离身到具身,从单一感官到多模态拟态环境;舆论传播受众—从“衣帽间式共同体”到自组织的“仪式化繁殖”;传播效果从改变行为前置到改变认知,从技术解到心理解。
同时也提到了生态环境领域舆论事件传播的问题和趋势。比如舆论主体—众生喧哗下,如何聚焦放大权威信源与专业人士声量;舆论议题—当公众诉求与媒体议题匹配不对位时,易导致信任波动;舆论生态—情绪在前的社会焦虑,影响科学理性信息的有效传播。慢慢地,舆论生态就会朝着圈层化、泛娱乐化以及情感叙事的趋势进行发展。
看到了舆论的特征和问题,我们在复试的时候也应该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该论文,“物理—事理—人理”三个层面,提升生态环境热点事件的建设性叙事与舆论引导力。物理层面,从管理到治理,自上而下搭建生态环境舆论引导前瞻布局;事理层面,多源流、跨平台媒体专家发挥协同效应,实现舆论引导效果提升最大化;人理方面,面对受众圈层精准传播,转化话语策略,讲好生态故事,打破“专家—媒体—公众”沟通壁垒。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热点事件舆论引导过程可看作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动力,需实现舆论引导与以人为本的双核驱动与双向互动,这也是检验未来智能媒介化社会中生态环境舆情引导能否多方共赢、协同创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
【新名词】
乌卡时代:乌卡时代(VUCA ),是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的缩写。四个单词分别是易变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意思。乌卡时代是一个具有现代概念的词,是指我们正处于一个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世界里。
人类世:人类世(Anthropocene)是一个地质学概念,它标志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和持久的影响的新时代。这个概念最早由苏联地质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随后被广泛采用在这个时期,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空气和水污染、土地利用改变、气候变化和物种灭绝。这些问题使得人类的活动与地球的自然过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促使地质学家将人类活动视为一个新的地质时间单位的讨论。
新常人:所谓常人的代表就是公众意见。公众意见是一个大多数人的看法,这种看法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一种常人的代表,是缺乏决断力的。而在刘海龙教授眼中,chatgpt拥有对人类已有知识综合的语料库和强大的算力,它的知识量超出了任何一个人的量,它是全人类知识的平均值,因此可被称之为“新常人”。
衣帽间式共同体:“衣帽间式共同体”是一个形象化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群人因为共同的兴趣或目的而暂时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临时的团体,但这个团体缺乏实质性的团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松散。就像观众观看演出时,都穿着适合这个场合的服装,在短暂的演出过程中形成连接,但演出结束后,观众就会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之前的联系也随之消失。
中国互联网30年:网络舆情监管的实践变迁
作者:李志,王倩颖
网络首发日期:2024-2-23
【播播点拨】
在这一篇文章中,作者首先提到了1997年作为中国互联网元年,中国开始连接全球网络,互联网普及为一个直抒己见的公共开放平台,甚至成为舆论产生的重要场所。而1994到2002年,网络舆情监管不断萌芽,中国互联网时代由此开始,我们也进入到了web 1.0时代。在这个时代,国家开始重视网络舆情的影响,中国的新闻媒体成为了引领舆情的主体力量,政府部门担任舆情监控工作。
2003年到2013年,网络舆情监管已经形成,2003年也被誉为网络舆论年,以孙志刚事件为代表,我们进入到了web 2.0时代。在这个时代,政府网络舆论监督制度已初具规模,中国网络舆论环境进一步打开,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014年到现在,网络舆情监管不断完善,中国互联网舆论环境持续开放,我们不得不对网络舆情的理解和监管方式更加深入和客观。
回顾完网络舆情的发展之后,作者提到了目前网络舆情的失真行为与博弈行为,其具有攻击性和情绪性。同时网络舆论监管分化组合机制已经生成,那就是多元形态。其一是虚拟共同体与舆论的图式机制。其二是网络社群与舆论场的区隔机制。其三是身份认同与网络社区的集聚机制。
总体而言,互联网语境中网络舆情的舆论场分化组合机制的成长离不开细分化和碎片化。根据网络舆情的议题、价值和身份产生的分化组合模式,具体表现在主流舆论场和非主流舆论场的赞成、认同、反对、质疑等之间博弈,这也成为舆论场动态建构的总基调。 (这里有点难以理解,建议大家看原文~)
数智时代短视频
助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与创新路径
作者:段鹏,彭晨
网络首发日期:2024-02-26
【播播点拨】
本文也是立足于数智时代,作者谈到了数智时代短视频助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实现了路径重塑、流程再造、价值共创。其中路径重塑就是短视频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创新渠道,让普通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中流程再造就是短视频为中华文明提供新的土壤,从时长短,传播快,门槛低,易制作,内容灵活,参与性强,互动性高等特点出发,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观看喜好。其中价值共创就是短视频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通共融,短视频出海不仅是商机,更是让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更具活力。
紧接着,作者谈到了短视频助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呈现方式,比如选取世界共通母体题,减少了文化折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叙事突破口;运用情感共鸣打造口碑传播;注重感官体验和审美仪式感;从显性宣传价值转向隐性传播文化。
在此过程中,短视频其一调动了多元内容创作力量,拓展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主体;其二把握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提高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质量;其三优化了话语表达方式,提升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效力;其四发挥了算法推荐作用,增强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效能;其五推动了传播平台多元化,拓宽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渠道。(一个很好的复试答题框架~)
“数字在场”:
社交媒体时代视觉图像的传播范式重构
作者:胡正荣,李涵舒
网络首发日期:2024-02-15
【播播点拨】
这篇文章有点难于理解,但是我希望大家在复试时可以利用其中的一些观点,实现自己的观点升华。
【语料】
1、图像传播显著特征在于视觉图像打破了仪式中的艺术品独特的“灵晕”,并消解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深度思考,整合日常生活时空场域,使图像在内容传播上呈现日常化、碎片化趋势。
2、在“传播裂变”“读图悖论”“资讯泛滥”等隐忧下,单向或非连续性传播已成必然趋势,正是马尔库塞“单向度社会”适宜的传播土壤,但知识形态可视化、传播单元网格化、深度阅读等语境消解,皆为人类认知与传播生态处于极具复调变化过程的隐喻实践。
3、数据和算法日益精准的背后,是强大的机器对人的劳动的全面控制与压榨,且不说被困于各大外卖平台算法之中的送单员,就连普通的网民,都俨然成为各大媒体平台的分析对象,浏览与点击的偏好已成为数字画像的重要素材。
4、算法逻辑形成的“去中心化”的媒介场域,本身就成为一种无形控制的算法机器,人处于视觉文化场域之中,图像所展现的生活内容与图景,具有了一种“在场”的屏幕式的展示,已超出一般的亲和性,而沦为一种虚假的、琐碎的、过剩的泛化症候,揭示图像对现实生活的全方位渗透——它不仅停留于日常生活的表层,且已与数字技术世界的结构组织相互支撑。
隔空投送:媒介化变革与陌生人的交往形成
作者:贺子阳
网络首发日期:2024-01-15
【播播点拨】
众所周知,苹果iOS系统特有一个功能叫隔空投送。在隔空投送中,有的人是因为社交线索的匮乏导致好奇继而驱动陌生社交;有的人是因为对某个人产生兴趣,继而试图从双方关系的无关系过渡成潜关系,甚至是强关系;有的人是因为想要扩大自己潜在的关系网,发展新的关系。
于是,他们寄予隔空投送的技术搭建对方意义画像,从而在过程中发展出短暂的友谊,而这种友谊取决于先行条件——地理位置很近。这种隔空投送往往因为没有所谓的目的性,所以恢复了社交的本质和淳朴,但往往这种关系较为短暂。同时隔空投送作为一个社交平台,人们会进行一定的自我印象管理和形象整饰。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隔空社交实现了空间共存与时间共在,打造了一个陌生人交往的实体在场,构建了一个陌生人交往的时机连接。虽然如互联网批评加斯托尔所说,电子互动是冰冷的。但我们也不可否认,隔空投送开拓了新的社交功能,丰富了新的社交意义。
【新名词】
超个人传播:在以隔空投送为中介的陌生社交的过程中,人们彼此互动的对象难道真的仅仅是屏幕,而非彼此吗?已有研究表明,人们在网上尤其是身份线索较少的媒介平台上相遇时,似乎比面对面相见的时候更喜欢对方,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超个人传播”。也正是因为超个人传播的存在,所以在社交流通的过程中依靠“想象”和“体验”来建构陌生社交。稀疏线索为呈现自我和想象他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当对方选择利用你所钟爱的表情符号进行信息交换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利用理想的方式来填补他们其他特质的空白。
自反性:行动者对社会现实感的维持和对互动情境的解释,在常人方法学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这就是“反身性”(reflexivity)。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常人方法学者那里至少有两层含义。其一,当我们解释定义某一情境,我们同时就在创造该情境,使它显得确实、合理和有意义。其二,行动者给予其行为的说明就成为那行为的一部分,它建立和维持着一种那行为是正常的和例行公事的感觉。
“后真相”的形成机制与消解之道:
AIGC时代新闻真实的重建
作者:喻国明,高娅婕,张雪晴
网络首发时间:2024-02-28
【播播点拨】
本文立足于后真相的语境下,提出新闻真实这一新闻传播实践的核心诉求不断受到冲击,并且AIGC加剧了新闻真实的困境,公众面对海量信息也丧失了何为真实、何为公共的认知判断。
首先作者理清了新闻真实这个概念的迭代和演化,在web 1.0时代,专业媒体主导新闻真实;在web 2.0时代传—受互动下,新闻真实是一种有机真实;在web 3.0时代,新闻真实呈现一种感性化的“超真实”状态。与此同时,AIGC的加入确实完成了技术迭代,具备成熟的数据资源调用能力,能够全方位设立全新的真实体系,但是它也交织着机器理性和人类非理性逻辑,导致新闻真实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受到严重质疑。
并且在AIGC的助力下,虚假信息自动化生产真假难辨,工具化和个性化真实带来了巨大的问题,环境逐渐从后真相变成了“去真相”,新闻真实逐步瓦解。在此情形下,我们不得不探索新闻真实的重建之路。比如自动化事实核查技术,检测和核实虚假信息;在线行为干预技术,用户决策辅助和信息助推;情感识别与分析技术,舆论偏差纠正和社会信任修复。
是的,新闻真实是支撑新闻传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价值原点。AIGC浪潮下,除了需要赋予新闻价值以时代特征和社会解释力,还应立足新闻业发展所依赖的技术背景,关涉多元主体和多个层面,宏微兼备、动态系统地挖掘新闻真实被结构的内生机理以及无真相困境的现实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脱困之路。
【新名词】
信息生态理论:信息生态理论是用生态学角度分析信息的理论。信息生态是一个由人、行为、价值和技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构成的系统。在信息生态中,其核心并非技术,而是技术所服务的人类。
人性化趋势:“人性化趋势理论”是莱文森在1979年其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放》中用来描述媒介技术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越来越符合人类需求和便于人类使用它进行信息交流的倾向。从人性视角出发推演出媒介进化规律及趋势,同时也揭示出媒介进化的终极目标即服务和满足人类的需求。
“视频化社会”的来临——
从ChatGPT展望媒介通用性变革
作者:孙玮
网络首发时间:2023-12-26
【播播点拨】
正如德布雷媒介圈理论所述,话语圈、图文圈、视频圈的迭代,展现了媒介演进与人类社会变迁的历程。本文从媒介视角出发,提出目前视频生产和应用的智能化水平远低于语言、文字、声音,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在将媒介提升至全新水准,即将到来的视频智能化预示着社会形态也即将发生变革。
作者首先提出了“媒介通用性”概念,旨在从媒介视角考察ChatGPT在迈向通用性人工智能进程中的社会影响,并进一步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社会形态更新。在他看来,全息化与全能型是媒介实现通用性的基础,视频在前者中占有优势,但在后者中水准较低,亟待提升。所以ChatGPT对于视频化社会的意义正在于,它开启了生成性人工智能的崭新空间,其扩展程序可以涉及更多的场景并且连接更多元的技术。
ChatGPT的成功或将推动视频及跨模态生成性人工智能的突破,推动视频的全能型发展。第二点因素,则涉及社会关系的重组,是一场意义更为深远的革命。
接着作者认为,社会依赖技术升维,逐渐在实现视频化,而这种创新思维的建立,离不开两个方面。其一,将大众视为视频生产及广泛应用的主体,破除仅仅在“用户”“娱乐”“观赏”等层面理解视频社会化应用的传统观念。
其二,充分挖掘视频作为趋向全息化高维媒介的独特价值,反思将文字与高级思维连接在一起的传统观念。基于此,米歇尔将“数据替身”视为图像学3.0的一个核心议题,人、机、物的交互达至史无前例的状态。社会的视频化,意味着视频成为通用性主导媒介,视频成为社会系统运作的基础性媒介。
最后,作者谈到,元宇宙的基本含义是,“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它经由视频化的感官刺激,正在迈向建立数字新型社会系统的目标。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口语传统、印刷文明、机械复制时代、影像社会之后,ChatGPT预示着一种新型文明——“视频化社会”的来临。
【新名词】
数据替身:它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和声音来创建或重建一个人或其部分的技术,使其与真实人物难以区分,从而起到替身作用。其优势在于优势在于,它允许导演和制作团队“随心所欲”地拍摄想要的人物或场景,而无需该人物亲自参与。
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与逻辑结构
作者:姜奇平
网络首发日期:2024-01-26
【播播点拨】
2023年9月,领导人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词汇,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9月7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领导人再次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在本文中,作者提到了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具有通用、复用的独有特征;充分激活数据潜能,有利于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做优效率,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优化附加值结构,在生态化市场体系中优化制度环境并释放数字化红利。而“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视角的“新质”、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新质”、资源配置理论视角的“新质”,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经济理论视角的“新质”。
(主要是要了解新质生产力这个词~)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小E
知知
小S
卷卷
胖胖